記憶七罪

The Seven Sins of Memory - How the Mind Forgets and Remembers

作者: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著 / 李明譯

出版社:大塊文化

初版日期:2002429

撰文:廖心怡(台大心理所博士班)

 

「記憶」與我們日常生活功能習習相關,然而不論年輕或年長,卻常常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記憶功能運作地缺失百出。為什麼昨天才讀過的內容今天就忘得一乾二淨?為什麼前幾分鐘才將鑰匙或眼鏡隨手放在桌上,現在卻突然找不到了?為什麼與人談論到一個老朋友時,他的臉和種種形象都歷歷在目,卻怎麼也記不起他的名字?

本書的作者丹尼爾沙克特是從事記憶研究著名的學者,他借用基督教古老的七罪之說,將「記憶」功能的缺失也分為七項:健忘、失神、空白、錯認、暗示、偏頗、糾纏。上述的例子就屬於七罪中的健忘、失神和空白之罪。書中結合心理學以及大腦顯影技術的神經生理研究,讓我們了解記憶研究目前最新的發展,並舉出許多時事的案例,讓我們了解記憶研究對於審判、證人證詞可信度等公共政策的擬定有其貢獻和應用之處。

 

你是否認為「記憶」功能如同錄影機一般,忠實地反應出曾經發生的事實?雖然我們會忘記曾經發生的事情,但總不至於無中生有吧!然而記憶七罪中的錯認、暗示和偏頗之罪,告訴我們記憶能夠經由引導或提示而發生錯誤,或甚至無中生有。因為記憶所反應的並不只是過去的經歷,也同時受到目前態度、情緒或期待的影響。作者引述實際上法庭既有案例,告訴我們過分依賴證人證詞可能造成的誤判,這是因為當時記憶研究尚未提供足夠的證據,證實我們的記憶其實非常脆弱,會不停地接收新的訊息,進而修改之前所謂的真相。對這個部分特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進一步閱讀LoftusKetcham所著的「記憶VS.創憶」,書中舉了許多例子告訴我們記憶是能夠被建構的如同書名的表述。

 

記憶七罪的最後一罪糾纏之罪與情緒困擾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它表述人們因為無法忘記重大事件所引起的傷痛,久久陷入其中而無法自拔。在臨床上,醫生常常給予藥物而使得病人的心理傷痛暫時得到舒緩,然而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或造成其他功能的缺損,使藥物治療並非長久之計。作者於書中也舉例研究證實,勇敢面對糾纏之罪所帶來的傷痛,才是長期與之對抗的不二法門。

 

記憶七罪乍看之下反應出我們記憶系統的缺失,也顯示出我們因此而造成生活上的不便或甚至招惹禍端。然而如同古老的七罪一般,我們也能將這些缺失視為某些有用或甚至為生存所需而產生的特性的副產品。作者在本書的最後一章「罪惡,還是美德?」提供了我們以演化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待記憶七罪:認為記憶系統的缺失,是因記憶所具有的適應特性所衍生出的副產品,也可以說是為了享受許多優越的過程與功能而必須付出的代價。俄國著名的神經心理學家盧力亞曾著「記憶大師的心靈」,即以真實的案例記述一位具有驚人記憶力的記憶大師,他的記憶十分精確,完全不受健忘之罪所累,然而取而代之的是他失去抽象思考的能力,所有的經歷和事物他都能轉化為清晰的視覺影像加以儲存,對每一個抽象事物或觀念亦然,然而將抽象事物分解成影像後,卻無法辨識其存在的意義。

 

本書提供了對於記憶研究概括地介紹,雖然有些神經心理的研究可能讓同學們覺得不易親近,但是作者以許多生動的例子和社會時事的案例,相信能夠作為同學們閱讀和理解的橋樑。

【延伸閱讀】

記憶VS.創憶─尋找迷失的真相E. Loftus & K. Ketcham / 遠流出版)

記憶大師的心靈(盧力亞著 / 小知堂文化出版)

【網路參考資源】

博客來網路書店專文導讀

Amazon書店原文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