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視覺會議第四屆年會

參與會議報告

 

廖心怡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亞洲視覺會議(The Asian Conference on Vision)今年於日本島根縣松江城舉行第四屆的年會,這是學生第一次參加亞洲地區所舉行的國際會議,除了學術上的交流與討論,也對於台灣學術環境的發展,以及舉辦國際會議的遠景,有些體認與感想。

 

學生過去參與的國際會議,多以歐美地區為主,其中包括數屆歐洲視知覺會議、美國心理學年會等。歐美一向是學術發展的重鎮,因此遠赴歐美參與國際會議往往是博士生訓練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在會議中的交流與討論,幫助我們獲得最新的研究發展與議題的探索。近年來,亞洲地區在經濟方面的發展日趨直上,在科學上的能見度也逐漸嶄露頭角,進而興起亞洲視覺會議,旨在促進亞洲地區的學術發展與交流。前三屆的亞洲視覺會議分別於日本、中國、韓國舉行,第四屆再度回到日本舉辦,松江城非日本的大城,但是其市容乾淨整齊,風景麗,生活機能便利,不難想像日本整體環境的安定繁榮,必然能成就卓越的學術成果。身為亞洲地區經貿發展先進的台灣,也受邀於舉辦國的行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參與由台灣舉行的國際會議。

 

學生今年於會議發表的論文,是過去一系列關於「注意力攫取」議題的歸納整理,並提出可能應用的建議。「注意力攫取」是學生自大學時代進入實驗室後的第一個研究議題,有一份難以割捨的特別情感,進入研究所就讀後,研究主軸仍以此為中心,進行不同子議題的研究。藉由此次會議發表,將過去的研究進行歸納整理,一方面幫助自己釐清仍待解決的議題,另一方面也訓練自己以較宏觀的理論架構來檢視自己的研究,獲益匪淺。此外,學生也試圖根據理論與實徵資料的證據,針對汽車儀表板的設計嘗試提出建議。這是一個有趣的經驗,對於長期身處於理論議題探究的自己,鮮少有機會將研究主題與實際應用進行連結,所受的訓練也往往告誡學生在結論時必須謹慎,不可過度推論。然而在嘗試提出可應用的建議時,則必需暫時將拘謹的態度拋開,大膽地將所有可能影響注意力攫取的因素考慮在設計內,提供學生另一種不同思維的訓練。在葉素玲老師的鼓勵下,學生以演講形式發表會議論文,增加上台演講的臨場經驗,然而美中不足之處在於演講形式發表具時間限制,所得回饋意見有限,反而不如過去以壁報形式發表時,有足夠時間交流討論。

 

大會的開幕演講請到Rüdiger von der Heydt擔綱,主講題目為Figure-ground organization and attention effects in primate visual cortexvon der Heydt以記錄到V2細胞對illusory contour敏感為代表作,這次演講除了回顧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外,更提出理論模組以解釋內在運作機制,主要可以分為Border OwnershipAttention effects,並且記錄大量的V2細胞,發現分別由不同的細胞對應於上述兩種不同機制或是有交互作用的情況(見圖一)。

(圖一)

 

大會根據不同主題舉辦了五場座談會,其中與學生研究議題最為相關主題為Attention and visual search,內容包括(1The capacity limit of visual processing measured in the attentional blink paradigm、(2Spatial working memory content serves as a contextual cue in visual search、(3Classification image analyses of visual search asymmetry、(4Perception organization and recognition in the case of Chinese characters

 

第一場演講由Jun-ichiro Kawahara主講,探討在attentional blink paradigm的情況下,認知資源的負荷量限制。過去認為,之所以會發生attentional blink,是因為認知資源一次只能處理一個項目,因此當T2T1出現時距短時,認知資源被T1占據,因而遺漏或無法處理T2。然而有許多研究指出,認知資源一次可以處理四個項目,因此Jun-ichiro Kawahara認為attentional blink的發生並非由於認知資源的限制,實驗操弄在畫面左右側呈現兩串RSVP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序列,要求實驗參與者只針對其中一側、或同時針對兩側刺激進行偵測T1T2的作業,結果顯示不論需同時偵測兩串或只需偵測一串RSVP序列的字母,均得到相同attentional blink效果(見圖二),因而反駁「認知資源一次只能處理一個項目」的假說。

(圖二,取自Kawahara & Yamada, in press

 

Jun-ichiro Kawahara利用兩側同時呈現RSVP序列的作業派典,進一步探討視覺注意力在空間上的分佈情況Two non-contiguous locations can be attended concurrently: Evidence from the attentional blink, in press at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實驗程序與結果分別參見圖三與圖四,顯示視覺注意力可以同時分裂至兩個不連續的區域。

(圖三取自Kawahara & Yamada, in press

(圖四,取自Kawahara & Yamada, in press

既然attentional blink不是由於認知資源一次只能處理一個項目所造成,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Jun-ichiro Kawahara認為是由於注意力設定(attentional set)在目標物與干擾物之間轉換所造成的,實驗操弄T1T2之間干擾物為字母(與目標物同)或數字(與目標物不同,見圖五),發現干擾物為數字時引發較大的attentional blink效果(見圖六)。

(圖五)(圖六)

 

第二場演講由Jang Jin KimMin-Shik Kim共同發表,題目為Spatial working memory content serves as a contextual cue in visual search,探討工作記憶的類型對注意力的影響。實驗操弄在視覺搜尋作業之前,要求實驗參與者進行一項與空間或非空間(色塊)有關的記憶作業,結果發現只有空間記憶作業會影響視覺搜尋作業,非空間記憶作業則否(見圖七)。講者表示,將進一步操弄非空間視覺搜尋作業,以探討工作記憶與注意力在空間vs.非空間向度上的雙重分離效果(見圖八)。事實上,本實驗室成員周蔚倫早在去年針對上述議題進行探索,也成功地顯示工作記憶與注意力在空間vs.非空間向度上的雙重分離效果,期待成果的發表。

(圖七)

(圖八)

 

第三場演講由Jun Saiki主講,題目為Classification image analyses of visual search asymmetry,採用影像分析技術,探討不對稱視覺搜尋的內在機制。不對稱視覺搜尋是指「在特徵(例如O)中找特徵二(例如Q)」與「在特徵二中找特徵」的難易度不同(見圖九)。過去有許多假說試圖解釋這個現象,例如(1Top-down feature selection、(2Spatial uncertainty、(3Signal-to-noise ratio等,前兩項假說均涉及以高階認知作用的介入,例如記憶、經驗、決策等,講者認為導致高階認知影響因素廣泛而不易清,因而採用影像分析技術,試圖以刺激導向的取向驗證第三項假說。影像分析技術是近年來發展出來的技術,以訊號偵測理論為基礎,藉由分析實驗參與者的正確/錯誤反應,進行影像分析,推論視覺系統解析的影像(見圖十),排除高階認知作用的影響。結果顯示,不論搜尋目標物為OQ,影像分析均得到的相同模型影像(見圖十一),表示在刺激層次上,視覺系統對於兩者影像的解析已不同,因此推論不對稱視覺搜尋不需涉及高階認知因素的影響。這個結論採取極端的立場,排除高階認知因素的影響,因而當場有人問及是否能夠類推至其他類型的不對稱視覺搜尋,例如正立大象vs.倒立大象(見圖十二),Jun Saiki則回應正在嘗試中,例如正C vs.C

(圖九)

(圖十)

(圖十一)

(圖十二)

第四場演講則由台大心理系葉素玲老師主講,題目為Perception organization and recognition in the case of Chinese characters,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份:以中文字為素材研究知覺系統與注意力的處理歷程,以及探究中文字本身的處理歷程。

 

除了主題研討會,大會也安排了七場平行進行的Oral sessionsPoster presentations,共計發表約160篇論文,節選分享。

 

一、Dependency of the flash-lag effect on the active control of the stimulus

Makoto IchikawaYuko Masakura共同發表,探討動作控制類型對flash-lag effect的影響,實驗操弄三種類型的動作,分別為滑鼠、鍵盤和軌道球(見圖十三),藉由比較動作與刺激軌道的一致與否(見圖十四),檢驗動作控制類型對flash-lag effect的影響。結果顯示只有使用滑鼠控制時,在動作與刺激軌道一致的情況下,才能夠降低flash-lag effect,更準確地估計亮點閃現位置(圖十五)。

(圖十三)

(圖十四)

(圖十五)

二、Motion integration in direction perception of biological motion

Yves RybarczykJorge Santos共同發表,探討動作知覺整合對biological motion方向性判斷的影響。實驗操弄biological motion的光點整合為正立(可整合)或倒立(不易整合),要求實驗參與者判斷biological motion移動的方向,結果顯示若光點整合為正立,有助於方向判斷(圖十六)。

(圖十六)

 

三、Effect of reference stimuli on motion aftereffects with luminance and chromatic stimuli

Akiyuki InokumaKazushi MaruyaTakao Sato共同發表,探討reference對運動知覺後效的影響。實驗程度與結果分別參見圖十七和圖十八,顯示Early motion systems are influenced by the nearby motion stimulus, not a higher mechanism (assuming that chromatic stimuli were mainly processed in the higher visual stage)

(圖十七)

(圖十八)

四、How angle of motion direction change affects colour-motion asynchrony

Shinya NishidaKaoru AmanoAlan Johnston共同發表,試圖以Time marker theory(見圖十九)解釋color-motion asynchrony現象,反駁Asynchronous awareness theory(見圖廿)。

(圖十九)

(圖廿)

五、Global motion distorts shape perception: An investigation on Kanizsa figures

Wang On LiSieu Kieu KhuuAnthony Hayes共同發表,實驗操弄在Kanizsa triangle內加入向內或向外移動的亮點,結果造成kanizsa trianlge扭曲(見圖廿一、廿二),顯示global motion distorts shape perception

(圖廿一)(圖廿二)

六、Contribution of luminance contrast and color contrast to the perceived strengths of edge, depth, and brightness of Kanizsa illusion

Shinya TakahashiKazuo OhyaYuko IshisakaHirosi SugiuraKen-ichiro Kawamoto共同發表,探討明度/顏色對比如何影響Kanizsa triangle的邊界、深度與亮度知覺。實驗操弄四種不同明度/顏色對比,顯示明度對比是影響Kanizsa triangle深度知覺的主要因素,只有當明度對比為0時,顏色對比的效果才得以顯現,結果參見圖廿

(圖廿三)

 

會議概況

Invited lectures

3

Symposium talks

21

General presentations

about 160

Total

about 184

 

攜回資料

Vision. Volume 18, supplement. The Fourth Asian Conference on Vision (ACV2006) July 28-August 1, 2006, Matsue, Japan.

活動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