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視知覺會議第二十七屆年會

參與會議報告

 

廖心怡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一、參加會議經過

        歐洲視知覺會議每年在歐洲的不同城市舉行,討論的議題包括知覺組織的作用、臉孔與物體辨識、運動知覺、色彩知覺、空間知覺、自然景象知覺、雙眼視覺、注意力、大腦顯影技術、以及知覺和動作間的關係。今年的歐洲視知覺會議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舉行,自822日至26日,五天的議程共發表一百多篇的演講和約四百篇的壁報展,所發表文章的摘要將由期刊「Perception」編列特刊出版。

 

        不同於前兩年分別在英國-格拉斯哥和法國-巴黎所舉辦的會議,這次的開會地點選在具有神秘色彩的東歐城市-匈牙利布達佩斯,歷史、文化、藝術和商業兼容的城市氣息,以及奧匈帝國風格的宏偉建築,讓與會的人們在開會之餘,同時感受到這個城市獨特的魅力。開會地點選在多瑙河畔的經濟大學,位於解放橋周邊,每天均能欣賞優美的河岸風光,能夠舒解與會聽講的疲累。

 

        五天的議程包括不同主題的演講以及壁報展,晚間還安排了讓與會學者互相交流的社交活動。身為研究生的我,除了積極參與每場演講,也藉由壁報展交流時間向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者討教,並多方涉獵不同的研究領域,很幸運地在交流的過程中,也結識了些許研究夥伴,不僅拓展研究視野,也增廣見聞。

 

二、與會心得

 

發表論文所得回饋

        這次參加所發表的論文,是延續去年發表的研究主題,因此在壁報展的會場,得到許多去年已有交流的研究學者給予的回饋,他們多數還記得去年發表的內容,對於今年所提出來論點也給予肯定的評價,當然也提供了許多具體建議;此外有些不同領域的研究學者,也提供了不同角度切入的思考和意見。這些在壁報展交流過程中的對話,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讓自己充電,感受到對學術研究的熱情,也提醒自己在論文寫作時,有些欲強調的論點需說明清楚,很高興能夠獲得這些寶貴的經驗。

 

演講內容分享

        會議安排的演講大部分是兩場同時進行,討論的議題十分豐富,除了與自己研究相關的議題不容錯過外,許多精采的演講也讓我了解其他議題的最新發展。接下來節錄部分演講內容與心得。

 

一、注意力相關議題

第一場演講探討左腦的frontal eye field究竟在注意力機制上扮演何種功能。過去我們已經知道此區域與注意力功能有關,SmithJacksonRorden更進一步釐清其機制為何。在使用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阻斷此區域後,發現受試者無法執行抑制功能,對於該抑制的刺激無法有效抑制,使得作業表現變差。目前我們已經知道不同腦區大致上分別負責哪些功能,然而精確的機制以及隨時間變化的作用方式仍待進一步釐清,精密的儀器和技術是幫助我們了解這些議題的好工具。

 

還有一場演講由MelcherVidnyánszky共同發表,探討注意力與視覺特徵間連結的關係。所謂視覺特徵是指物體的不同屬性,例如顏色、線條方向、形狀等,這些特徵在視覺系統處理早期分別由不同的路徑負責,然而我們所知覺到的卻是一個完整的物體,因此這些分別處理的特徵,必然經由某些機制連結,形成完整物體的表徵。MelcherVidnyánszky認為我們的視覺系統可能有兩套不同的連結機制,其中一套類似傳統上Treisman所提出來的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需要注意力的作用將不同的視覺特徵連結起來,另外一套則不需要注意力作用即可達成。由於我的研究興趣在探討以視覺特徵為基的注意力選擇機制,這場演講的內容提供了我新的衝擊和想法,我也在演講後主動向Melcher自我介紹,並邀請他來看我的壁報展。

 

二、知覺與動作間的關係

自從GoodaleMilner1992年主張知覺和動作可能由不同的路徑處理,近年來有許多研究使用不同的錯覺派典驗證上述理論,或是進一步探討兩者間的關係。MininiWattam-Bell使用斜線錯覺(diagonal illusion),認為此錯覺近似於3D的空間表徵,較接近視覺和動作系統所處理的真實外界環境。實驗結果發現無視覺訊息只由動作估計斜線長度時,錯誤估計最小;加入視覺訊息後,錯誤估計變大;只有視覺訊息時,錯誤估計最大。顯示知覺與動作的確由不同路徑處理,然而不同於以往的研究結果,動作估計並無法使錯覺完全消失。

 

另一場有趣的演講探討動作與決策間的關係,由MaloneyTrommershäuserTrzcinkaLandy共同發表。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Kahneman80年代已經證實人們的決策過程並不理性,無法只由期望值計算選擇最大的獲利。然而本篇研究顯示,若將決策的紙筆測驗,改成點選面版的動作測驗,則受試者表現符合期望值預測。

 

以往我們可能認為認知處理過程是先接收到完整資訊後,再根據這些資訊選擇適當反應,然而上述兩篇研究均顯示訊息接收與反應間並非只是單向的關係,而是有更複雜的交互作用。

 

三、色彩恆常性

整個講座共有8場演講,提供非常多證據顯示,色彩恆常性並非只由視網膜層次即可完全解釋,還涉及大腦皮層的處理,並且與記憶有關。例如Shevell將一複雜色塊的中央和周邊分別呈現在兩眼時,對於中央色塊的色彩知覺,與將複雜色塊呈現在同一眼時相同,由於雙眼訊息需至大腦皮層才得以匯整,顯示大腦皮層確實涉入色彩知覺恆常性的處理。

 

四、運動知覺後像

運動知覺後像的講座讓我獲得不少新的資訊,傳統上認為此現象可以由神經系統的疲勞加以解釋,然而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其內在機制並非如此單純。

 

AfrazNajafianSanayeiAdibiEsteky共同發表的演講表示,有一種運動知覺後像稱為remote motion aftereffect,當適應刺激與測試刺激對應到視網膜上不同位置時仍有後像產生,這個現象無法由特定網膜神經細胞的疲勞加以解釋。除此之外,講者認為此現象能夠讓我們進一步區分因為眼動所造成的網膜影像改變,或是外界影像改變,造成影響的差異。

 

另外一場演講由van der SmagtHeinrichBachHoffmann發表,以電生理的方式記錄視覺皮質,發現當適應刺激速度快時,測試刺激也必需速度快才有運動知覺後像,顯示我們的運動知覺系統至少有兩套速度頻道(快、慢)

 

其中還有一場演講十分有趣,由ThompsonHodgekins共同發表,內容在探討運動知覺後像與分裂病性人格之間的關係。講者認為所謂正常與病態之間為連續性的關係,並非絕對的二分,研究結果顯示運動知覺後像的大小正比於Raine’s分裂病性人格量表所得的分數,其中特別與認知-知覺的子量表有高相關。雖然就理論層次目前還不太確定內在的機制或意義為何,然而就實際應用上卻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知覺作業可能提供臨床上診斷的參考。

 

五、物體辨識

PelliMartelliMajajChatterjeeThompson共同發表一場演講,試圖以物體部件與整體的比例,估算物體的複雜度。講者首先將指標定義為整體的面積除以部件的面積,並以此定義計算不同的卡通剪影、交通號誌和人臉等圖形,發現一般而言,卡通剪影的指標數值小於1,交通號誌介於1左右,人臉則大於1,顯示此指標確實可以反應圖形的複雜度,數值越高則複雜度越高。講者也進一步建議,交通號誌的指標應小於1,使得駕駛人能在移動中,或是以周邊視覺即能辨識。

 

三、建議

        台灣雖然是個島國,但是藉由網路之便,資訊交流十分便利,對於最新的期刊論文獲得也均能掌握,因此對於選擇留在台灣就讀的研究生而言,所得資訊並不亞於歐美地區。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台灣地域小,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口相較歐美地區自然也少許多,不容易在平時的互動中討論研究的內容,對於最新的研究動向也較難掌握。參加國際會議,能夠或多或少彌補上述不足之處。在會議中,我們有許多機會和與會的學者們對話、交流、以及討教研究上的問題,也能結交同為研究生的朋友,對於最新的研究動向也能有所掌握。我認為研究生出席國際會議,對於學術生涯的養成有不可或缺的必然性。

 

四、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

        Perception. Volume 33, supplement. (27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Visual Perception, Budapest, 22-26, August, 2004).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