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科學學會2012年會

Vision Science Society 2012 Annual Meeting

May 11 - 16, Naples, Florida, USA

與會心得

 

廖心怡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一、參加會議經過

視覺科學年會是研究視覺認知與腦神經機制的年度重要大會,從2001年至今已邁入第12個年頭(尚不包含會議的前身ARVO),與會人數逐年成長,至2011年已達1800人。視覺科學年會每年固定於五月份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舉行,筆者自2007起開始參加年會,當年獲國科會千里馬計畫補助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參訪,從美國西岸至東岸需6-8小時的飛行,且大部份學校已開始放暑假;2009年返台後於台灣大學心理系任博士後研究員,從台灣至美國佛羅里達州飛行需跨越半個地球,長達20多小時的飛行,且與會時間在學期中,相比之下從台灣參加年會相較在美國各校而言在體力、時間、經費等各方面更為辛苦。

不諱言,心怡每年總在內心掙扎是否仍然不遠千里參加年會,仔細評估過往與會的收獲,終究還是給予肯定的答案,其中特別感謝國科會一直以來的支持。今年在旅程中發生了一段插曲,在轉機點西雅圖至休士頓的航班發生誤點,以致於趕不上銜接至Fort Myers的飛機,原本預定的航班已是當晚最後一班飛機,因此不得已需在休士頓的轉機旅館過一晚,搭乘隔天一大早的航班。在休士頓機場辦理相關手續時,遇到也是參加VSS會議的同伴,大家相視苦笑。

由於這場航班誤點的插曲,心怡來不及趕上會議第一天上午的symposium,感到十分惋惜。大會第一天上午的symposium是由會員自己組織投稿,由大會審核篩選,針對特定議題邀請卓越的研究者共同討論並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今年其中一場講題「Distinguishing perceptual shifts from response biases」據說十分精彩,探討注意力是否能夠深入訊息處理的前端影響perceptual appearance,或是其影響力只在後端的response bias。兩派不同論點的陣營你來我往,各自提供證據支持自己的論點,未達共識。根據傳統認知心理學的思維,訊息處理分成不同的處理歷程和階段,例如訊息輸入、知覺處理、反應歷程。也因為有這樣的基本假設,得以進一步探討注意力的影響在哪個階段的處理歷程。然而根據現今對於神經系統的瞭解,訊息的傳遞同時有feedforwardfeedback回饋路徑相互影響,我們能否仍假設訊息處理分成不同且相互獨立的歷程?若否,關於注意力如何影響的爭議則自然難以釐清,或是說對於問題的定義需再更加明確。傳統認知心理學的重要理論或假設如何與神經科學的相關研究證據相互整合,實為當今重要課題。

二、與會心得

參加國際會議的一項重要功能是能夠看到來自世界各地實驗室的最新研究發現,重要且熱門的議題往往是各研究者不約而同在探討的,研究成果的發表在時間點方面亦需搶得先機,國際會議的發表可視為期刊論文的前哨站,參加會議可以讓我們及時掌握與自己研究議題相關的研究成果,避免自己埋頭苦幹做完實驗後,才發現原來別人已經先發表論文了,錯失時機。在今年的會議上心怡看到兩項發表與實驗室夥伴的研究議題十分相關,分別為由XuWangJiang發表的「Unconscious contingency learning modulates conscious visual perception」,以及SzinteJohikaitisRolfsCavanagh發表的「Allocation of attention across saccades」。這兩項研究在議題與實驗方法上都與我們實驗室夥伴進行的研究十分相近,心怡趕緊將相關文獻帶回來,讓沒能親身與會的實驗室夥伴也能獲得資訊。

今年會議主題延續近年來潮流探討高階認知功能對於視覺系統的影響,有許多研究探討酬賞(reward)如何視覺系統及注意力攫取(attenional capture),例如由TheeuwesBelopolskyVan der Burg共同發表的「Reward learning increases visual salience」。Jan Theeuwes1991年提出「顯著性假說」,認為在視覺特徵方面顯著的刺激,例如高對比、特徵獨特性(feature singleton)等,能夠攫取注意力,會優先被處理,並認為由上而下(top-down)的調節機制發生在訊息處理的後端,不會影響顯著刺激被優先選擇的特性。近年來,AndersonLaurentYantis提出Value-driven attentional capture (2011, PNAS),顯示經由酬賞學習後與獎賞連結的中性刺激特性(例如特定顏色),具有較強的攫取注意力特性,即使當該刺激特性已不再與獎賞聯結。Jan Theeuwes貫徹其中心理論「顯著性假說」,認為value-driven attentional capture的發生機制在於因酬賞而增加刺激特性的顯著性,進而攫取注意力。

心怡在今年會議中發表的論文題目為「Attentional capture with and without awareness」,仍延續注意力攫取的研究主題,並進一步探討意識與無意識處理歷程的異同。今年論文發表的場次安排在最後一天的上午,依往年的經驗,這個時間場次已接近尾聲,與會學者多半拉著行李,匆忙地瀏覽海報,等著趕往機場的接駁巴士,也因此較難有充分的時間能夠交流。然而十分意外地,今年卻有許多“參訪者”,滿滿兩張A4reprint request以及討論、交流,獲益良多。其中包括同領域的前輩大師Jan TheeuwesDominique LamyArtem Belopolsky以及我們上一篇文章的審查者Ulrich Ansorge,特地過來跟我們打招呼,討論他相關的研究成果,熱心地給予我們許多在實驗上操弄方法的具體建議,並分享他在實驗過程中操弄無意識刺激時遇到困難的一些相關經驗。心怡非常感激同領域的前輩不吝指教,也深刻體會到在研究的社群,實驗資料收集、參加會議、撰寫論文是一個正向循環的回饋系統,讓我們有對話的窗口,道理越辯越明,淬鍊我們的思考。

三、建議

心怡非常感謝國科會一直以來對於出國開會的補助和支持,如果沒有國科會的支持,一趟為期數天的國際會議在經濟的壓力下實難成行,再次感謝國科會的支持,誠摯希望國科會能夠繼續支持對於研究學者的出國開會補助。

四、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

Vision Science Society 2012 Abstracts,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Vision

五、發表成果

Liao, H. I., & Yeh, S. L. (2012). Attentional capture with and without awareness.

六、活動剪影

20120516_225328

心怡講解poster

P1150035

葉素玲老師()、香港大學曾加蕙老師()、東京大學Ikuya Murakami老師()合影

20120516_211922
心怡講解poster

P1150354
 Reprint request